特朗普突然“松绑”缅甸军政府,美国这波操作为谁松了口气? 美国解除对缅甸军政府盟友的制裁,不是误操作,也不是放水,而是地地道道的“资源交易”——为了稀土,特朗普政府转弯了。 消息一出,外交圈有人皱眉,有人拍桌。美国居然在全球高举“人权大旗”的当口,对缅甸军政府及其几位核心盟友悄悄松了绑,不仅没提前通知盟友,甚至没正面解释原因。更妙的是,就连美国白宫都闭嘴装傻,财政部只是在官网冷冰冰地丢出个通告,就像发了张“解封卡”,连理由都懒得写一句。 结果,人权观察组织立马跳脚,说得也够直白:这是对缅甸受害者的背叛,是美国政策的重大转向。 可问题来了——一个已经被欧美制裁了三年的缅甸军政府,突然就成了美国眼中的“可以谈”的对象?为什么? 一场稀土牌下的交换游戏 真相其实埋在一封信里。 7月初,缅甸军方头目敏昂莱亲自给特朗普写信,夸他是“真正的爱国者”,顺便打包奉上一个提议:你降我40%关税,我给你0-10%的回报税率,外加一切可以谈。 说白了就是,用市场换制裁减免。只是这封信之前没人在意,现在看才是主菜。 但其实信里的分量,不在那些讨好话术,而在缅甸的资源结构。这不是一个政权和一个政权的对话,这是一个稀土富矿向全球产业链中心抛出的信号弹。 2024年,缅甸稀土产量3.1万吨,占全球7.9%,排在全球第三。其中钕、镨、铽这些关键重稀土,产量甚至接近全球的一半。更狠的是,这些矿主要集中在克钦独立军KIA控制区——这可不是缅甸军方的地盘,而是有枪有兵还不听话的地方武装。 所以特朗普这次对缅甸军方“开绿灯”,其实更像是美国想借敏昂莱的手,打进KIA稀土区。说白了,缅甸军政府此刻最值钱的资产,不是政权合法性,而是他们手里可能能“帮忙打通”的地缘矿权。 谁最难受?答案是:中国警觉、东盟尴尬、KIA要小心 中国不是没看懂,美国这招实际上是在缅北绕开中国主导的稀土秩序,尝试建立“中间人机制”。但风险在于,缅甸军政府其实并不控制稀土区实权,KIA才是“矿老板”。 而KIA这种武装力量,一直和中国保持着微妙关系,军事靠北方,资源自己挣。美国现在要进来掺一脚,这无疑会破坏缅北的平衡。更极端一点讲,这可能是下一轮缅甸内战“矿区版图”的导火索。 东盟这边更尴尬,台面上都在讲人道主义和地区和平,背地里各国都知道,只要美国抢稀土、欧盟缺钨锡,一切制裁都会打折。 KIA此时也面临个大问题:要不要接这根“美式橄榄枝”?接了,资源进出口可能更自由了;不接,美国可能会帮敏昂莱收复你老巢。 很多人可能对缅甸这国没啥具体概念,印象里就是个有内战的东南亚小国。但从工业维生素“稀土”这个口子一撕,谁控制矿,谁就能改变一整条战机、芯片、电动车链条的格局。 这年头,地缘政治不是比谁枪多,而是比谁资源能动谁的芯片神经。缅甸这回,在台面上还没赢,但在资源博弈里,已经成了一个被特朗普重新定义价值的地缘筹码。 而这个世界的荒诞之处正在于:当你手里有资源,连人权都能“选择性忽略”。 ——写在美国“放人”那天。 参考文献: 突然!美国宣布:解除制裁 上观新闻 美国宣布:解除对缅甸军政府关联人士制裁 参考消息